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孩子被原生家庭伤害的表现及科学应对指南

时间:2025-07-05来源:莲心学苑点击: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曾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作为家长,了解原生家庭可能给孩子带来的隐形伤害至关重要。

孩子被原生家庭伤害的7种典型表现

1. 过度在意他人评价(社交焦虑的早期信号)

别人一个眼神就能让孩子纠结半天,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在集体活动中总是过度退缩,做决定前反复征求他人意见。是因为长期处于批评或忽视环境中的孩子,会发展出"过度警觉"的防御机制,将外界评价视为生存威胁。

家长要看看自己是否经常当众批评孩子?是否过度强调"别人家孩子"?是否很少给予具体表扬?

2. 情绪压抑与表达障碍(情感忽视的后果)

孩子会用"我没事"掩盖真实情绪,有时出现躯体化症状(头痛/腹痛),情绪爆发时难以自控,习惯性讨好他人

是因为,当孩子的情绪表达总是被否定或惩罚时,他们会逐渐关闭情感表达通道,形成"情感隔离"防御机制。

对家长的改善建议:

每天设定"情绪命名时间":"今天你感觉怎么样?" ,教孩子使用"情绪温度计"(1-10分评估情绪强度),示范健康的情感表达方式。

3. 自我价值感缺失(低自尊的形成路径)

孩子总是把"我不行"挂在嘴边,避免挑战性任务,过度在意失败经历,难以接受赞美

调整方法是,实施"优点轰炸"游戏:每天发现3个优点,建立"成就银行":记录微小进步,使用"成长型评价":"这次比上次进步了..." 

4. 情绪调节困难(创伤后应激反应)

孩子突然的情绪崩溃,对特定刺激过度敏感,长时间陷入消极情绪, 难以从挫折中恢复。是因为长期压力会导致前额叶皮层发育滞后,杏仁核过度敏感,形成"情绪过山车"现象。

调节方法,可以试下"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建立情绪急救箱(舒缓音乐/减压玩具)。

5. 讨好型人格(关系依赖的根源)

孩子会难以拒绝他人要求,优先考虑别人感受,害怕冲突和拒绝,自我需求长期被压抑。是因为在情感忽视或条件式关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孩子会认为"只有讨好才能获得爱"。

调整方法是,角色扮演训练:"如果说不会怎样?",设立"个人边界"练习,培养独立决策能力。

6. 悲观厌世倾向(习得性绝望的表现)

孩子会说"反正我做什么都没用",对未来缺乏期待,容易产生自责想法,出现消极逃避行为

调整方法是,引入"希望疗法":设定微小可实现目标,进行"可能性思考"训练,建立积极体验记录本。

 

研究表明,经历原生家庭伤害的父母有78%的概率无意识重复相同的教育模式。打破这个循环需要自我觉察识别自己的教养方式和知识更新学习科学育儿方法,专业支持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