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青春期孩子像"刺猬"?你越管,他越叛逆;你说东,他往西。"这是不是你家青春期的真实写照?
李玫瑾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青春期孩子的逆反、不敬和自作主张,其实是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发展的正常现象。"
就像小树苗要挣脱保护才能茁壮成长,青春期的孩子也在经历一场"心理断乳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大脑前额叶(负责理性思考)发育滞后于杏仁核(掌管情绪),自我意识觉醒,渴望被当作"大人"对待,对外界评价极度敏感,容易产生情绪波动。
你说"早点睡",他偏要熬夜刷手机。你建议"穿暖点",他故意穿得单薄,你询问"作业情况",他立刻烦躁抵触。
青春期孩子的9字核心诉求
01
求关注:
看见我,而不是只看成绩单
阿德勒提出"归属感"是人类三大基本需求之一。对青春期孩子来说,被关注=被肯定=有价值。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自我意识强烈,被人看见和关注,能够让他确认自己的价值。如果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得到关注,孩子内心就会自卑,甚至成为永远的空缺。
姜文就曾在节目中谈起,说自己最大的失败是和母亲的关系。
他极力想要讨好,可母亲却怎么都不高兴。表面上看,姜文是为了让母亲开心,可实际上,他真正渴望的是来自母亲的欣赏和肯定。
有关注,才有自信,有价值。
然而,有的父母会很困惑:我已经给了孩子全部的关注,甚至恨不得时时关注,可孩子却并不肯领情啊。
原因很简单,父母和孩子的关注点并不同频。父母只看到孩子外在的行为表现,孩子却渴望内在的理解和共情。
电视剧《小欢喜》中,季杨杨的父亲因为工作长期在外。他错过了儿子的成长,也错失了应有的关注。
后来,等一家人好不容易团聚,这份迟到的关注,却又并非孩子想要的。父亲眼中,应该抓孩子成绩,喜欢赛车就是吊儿郎当,不务正业;季杨杨眼中,父亲根本不理解,也不在乎自己,从来只是颐指气使的命令。
于是,父亲管的越多,季杨杨就叛逆的越厉害,父子间一度陷入僵持。
寻求关注,是青春期孩子最大的诉求之一。
02
求尊重:
把孩子当"独立个体"而非"私有财产"
青春期孩子身高接近成人,大脑前额叶加速发育,自我意识空前高涨。此时若用对待小孩的方式沟通,必然引发激烈对抗。
所以重要决定让孩子参与讨论,承认错误及时道歉:"妈妈刚才态度不好,向你道歉",尊重隐私边界:进门前敲门,不偷看聊天记录,才是对的。
《老师请回答》中的小骏因母亲当众叫他名字而崩溃。表面是叛逆,实则是长期不被尊重的爆发——"你们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
03
求理解:
读懂行为背后的"求救信号"
错误应对示范:
"你就是懒!""别人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行?"——这种指责只会让孩子筑起更高心墙。可以参考共情:"这件事确实让人压力很大"(先接纳情绪,再引导解决)。
《回到过去拥抱你》中张子扬的叛逆,其实是长期被父亲打压后寻求自我价值的呐喊。当琴弦被剪断那一刻,他崩溃的不仅是音乐梦想,更是被理解的渴望。
我们的孩子们正在经历:
身体发育带来的陌生感
学业压力下的焦虑感
人际关系中的迷茫感
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这些感受都很正常。
请告诉孩子:
1. 父母的唠叨背后是关心
2. 规则限制是为保护安全
3. 我们愿意学习如何理解你们
素材来源: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