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莲心学苑】父亲的养育责任:从“帮帮忙”到“主力军”的必修课

时间:2025-07-11来源:莲心学苑点击:

前些日子,朋友圈被一篇报道刷屏:在奥地利,一位中国博士爸爸独自照顾年幼的女儿。清晨的厨房里,奶瓶与锅碗瓢盆碰撞,论文和育儿书摊在同一张桌上。这位叫杨雨坤的爸爸,一边读论文一边陪女儿画画,平凡的生活因“爸爸带娃”成为主角而收获无数点赞。 

许多人感慨:“终于看到男性也会带娃、也会累了。”但在杨雨坤看来,这再正常不过:“我只是做了一个爸爸该做的事。” 

这句话背后藏着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爸爸带娃”成了新闻,而“妈妈带娃”却是无声的日常? 

父亲的育儿日常:挣扎与成长 

在奥地利,博士生杨雨坤的生活像一场永不停歇的“身份切换”:清晨他是做早餐、收拾书包的爸爸;白天是赶实验、读论文的学生;傍晚又成了哄睡女儿的唯一家长。 

送娃去托育班、生病时边工作边陪伴、抽空处理家务……这些场景和无数妈妈的日常并无二致。冬天雪大路滑,车锁冻住、轮胎坏掉,他一边自己想办法,一边惦记着女儿会不会着急。

视频会议时,他把摄像头对准脸的上半部分,悄悄遮住被女儿拽乱的衣领。晚上女儿睡下,他才能靠啤酒和夜跑缓解压力。 

他发明了“数数法”对抗焦虑:“撑过五分钟、再撑一天、一周、一年,困难总会过去。”可面对琐碎和无力时,他也曾怀疑自己能否坚持。

但那些被幸福击中的瞬间——女儿扑进怀里的灿烂笑容、吃饭时突然的亲吻、骑车滑倒时第一反应是“还好女儿没在车后座”——让他真正体会到作为爸爸的本能和骄傲。 

“这些事,许多妈妈每天都在做。只有亲身经历,我才明白,带娃不仅是付出和辛苦,更是一场属于自己的成长。” 

在陪伴女儿的日子里,他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亲密和成熟。他说:“父亲的角色,不只是‘帮帮忙’,更是家庭里的‘主力’。” 

父亲的责任:从“加分项”到“本职工作” 

我们的社会对“父亲”角色有一条隐形分界线:“妈妈带娃”是理所应当,甚至“无须被看见”;“爸爸带娃”哪怕只是偶尔为之,也能收获“别人家的好爸爸”的赞誉。 

很多人习惯说“爸爸要多帮帮妈妈带孩子”,但这句话本身就暴露了养育责任的不平等——“带娃”仿佛天然是母亲的本职,父亲的付出成了额外的“加分项”。 

杨雨坤的经历让我们看到:父亲的角色从来不是“帮帮忙”,而是家庭里的“主力”。养育孩子本就是父母共同的旅程,谁也不是“主角”的唯一,谁也不该是“幕后”的配角。 

 

这种“分工惯性”让妈妈们承担了更多无形压力与情感劳动。爸爸们即使有心参与,也可能被“你已经很棒了”的声音误导,最终难以形成真正的家庭合作。

更重要的是,如果父亲只在“有空时帮帮忙”,孩子很难体验到来自父亲的深度陪伴,也难以看到平等、支持的家庭样本。 

责任不是“偶尔参与”,而是“共同坚守”。只有父亲真正成为养育的“主力”,妈妈的压力才能被分担,孩子也能在“双重爱的注视”下成长得更自由、更自信。 

科学视角:父亲参与是家庭幸福的关键变量 

现实中,3岁以下幼儿主要由母亲照料的比例高达63.7%,多数地区陪产假远低于国际标准。传统观念和结构性障碍,限制了父亲的深度参与。 


但科学研究早已证明,父亲的参与对家庭和孩子至关重要: 家庭系统理论指出,夫妻双方共同调整互动和责任分工,才能实现婚姻与家庭功能的良性发展。 

临床心理学强调,父亲的“在场”能给孩子提供独特的心理支持。美国精神分析师迈克尔·J.戴蒙德在《何以为父》中强调,父亲不仅是“纪律的象征”或“经济支柱”,更是孩子安全感、自我认同与探索精神的重要源泉。 

父亲的敏感、可靠、情感上的“真实在场”,能让孩子发展独立性、好奇心和社会适应力。这种父爱不仅是行为的付出,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支撑——父亲的接纳和共情,让孩子既能勇敢探索世界,也能在受挫时自我修复。 

大量研究证实,父亲积极参与育儿能减轻母亲压力、提升婚姻满意度,更能促进儿童的情感成熟与社会发展。 

然而现实中,仅34.6%的新手父亲会主动参加育儿支持活动,远低于母亲。这种“缺席”既加重了家庭压力,也使父亲和孩子错失了彼此成长的机会。 

父亲的深度参与,是现代家庭健康与儿童心理成长的基石。这需要家庭成员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和政策的推动。 

 

让父亲“真参与”的5个家庭实操建议

1. 明确分工,拒绝“搭把手”思维

把家务和育儿任务写下来贴在冰箱上:换尿布、夜起、洗澡、哄睡、买奶、看医生……爸爸可以自选“主攻”项,每天坚持,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2. 制定“爸爸专属时光”

每周固定1-2个时间段,让爸爸独立带孩子遛弯、讲绘本或做家务。妈妈不遥控、不考核,让父子/父女独处,既能增进亲密,也能让妈妈“放空”。 

3. 育儿知识同步升级

爸爸主动订阅育儿科普号、亲子播客,每周和伴侣交流“本周育儿新知”。有条件的家庭可报名“父亲成长小组”,线上线下皆可。

4. 建立情绪坦白机制

每周开一次家庭小会,爸爸妈妈各自说出“本周最难的一件事”和“感谢对方的一个瞬间”。比如:“谢谢你昨晚哄孩子”“我这周工作太累”——简单的交流比憋在心里更有效。 

5. 允许爸爸“从新手变高手”

刚上手难免失误:尿不湿贴反、衣服穿错、忘带湿巾……千万别责怪或“妈妈接管”,而是引导孩子和爸爸一起解决问题。这是亲密和成长的契机。 

在杨雨坤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位父亲的挣扎、成长和担当——这正是无数家庭的缩影。 

养育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而是父母共同的冒险。“如果说在安全感的给予方面,妈妈比爸爸重要。那么,在肯定和认同这方面,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妈妈。”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爸爸的肯定和认可,会让孩子内心获得更高的价值感,也会因此获得力量,变得更加自信。爸爸对孩子的影响,是妈妈无法代替的。

一个家庭,有一个不缺席的爸爸,温暖的妈妈,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成长的力量父亲的“主力上场”不是加分项,而是幸福家庭的基本款。 

无论你的家庭现在由谁“主力”,都可以尝试让责任流动起来,多一点理解和支持。每一个积极参与的爸爸,都会让孩子、伴侣,甚至自己的人生多一份温柔与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爸爸带娃”成为每个家庭的温暖日常,而非“特别新闻”。 

素材来源: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