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努力过,但终究一切徒劳...”这是一位高中孩子努力之后无力的哭诉。
今天我们透过真实的干预案例,带您一同理解青少年心理中那不可或缺的可控感,以及如何科学的帮助他们找回自我。
情况简介
「Quick update」
这个来自武汉的高一的女孩小林,从小性格开朗,活泼友善,在小学连任4年语文课代表和校园值日生,深受老师们和小伙伴们的喜爱。
初中后,爸爸安排小林进入当地重点初中,孩子刚进入班级时候,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同学,孩子有点难以适应新的学校,孩子妈妈告诉孩子“你专心学习就好”。
小林不再沉迷玩乐,开始重视学习和考试,课上认真听讲做笔记,课下缠着老师问问题,每天比别人早起半小时,晚睡1小时,比别人多做一本练习册。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坚持一学期,初二上学期期末的时候,从班级前8升到班级前3。
然而初三下学期之后,即使熬夜学习也难以保持优异的成绩,小林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在深夜痛哭之后,用钢笔深深的扎进大腿让自己保持清醒继续做题。
学习已经压得她喘不过气,但她不想告诉父母,父母只会告诉她要努力。也不敢告诉同学,害怕被同学看不起。
高中进入重点班之后,高手林立的同学们更让小林有无力的窒息感,别人听一遍就能听懂的知识点, 要听三遍五遍还是难以理解!
所有努力仿佛都成了徒劳,有一次甚至考了最后一名,小林坐在窗台上泪流满面的说“我感觉特别对不起爸妈,每天都想着怎么结束”。
繁重的学业压力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与同学相处的不愉快更让她倍感孤独,小林说小刀划过手臂流出鲜红而温热的血的时候才感觉自己是活着的。
找到我们的时候小林已经由轻度抑郁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并且已经吃药半年多了,小林时不时有自残的行为和极端的想法,让家人一直担惊受怕,妈妈带着孩子尝试了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可一段时间下来,效果并不理想。
经过莲堂心学苑心理咨询专家张老师半个月悉心指导,孩子妈妈按照张老师的方法引导孩子,孩子状态有了很大的转变:
她不再把自己封闭起来,克服了心理障碍重新拿起书本学习。更让人欣慰的是,她开始主动分担家务,在柴米油盐的日常里,重新感受生活的温度。
暑假还没过半,当她轻声说出 “我在想开学的事情了” 时,妈妈的眼眶瞬间湿润了。那个曾经对未来充满绝望的孩子,如今已经在为重返校园做着积极的计划。
孩子转变
Child transformation」
孩子学习退步,人际关系紧张,注意力难以集中。
药物治疗半年,症状没有好转。
孩子有自伤自残的情况,家长的情绪也比较焦虑。
张老师介入指导后,孩子状态明显好转,在暑假期间积极学习、主动做家务,暑假还未过半已经在做返校的计划了[庆祝]!
在莲心学苑专业力量的系统护航下,孩子的转变也令人欣慰。她重新建立起来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在家庭生活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最珍贵的是,家庭成员内部,孕育出一种全新的语言。彼此多了一分倾听、一分对情绪的包容、一种在彼此需要是给予支撑的默契。
孩子为什么会自伤?
Psychological analysis」
上述案例绝非孤例,现实中还有很多孩子正在承受着类似的心理重压。
孩子的故事如一面镜子照见青春期的绝望、伤痕和呐喊,令人心痛。一条条划在手臂上的划痕,都是呼救的信号,想要告诉别人:我渴望被关注与理解。
事实上,自残的孩子并不是真的想死,自残行为中其实是暗含着希望的,当语言无法传递内心痛苦时,试图找到一种应对痛苦的有效方法。
用身体伤痕作为"求救信号",成为内在冲突的具象化符号(如被压抑的愤怒或悲伤);情绪调节失衡时,通过生理疼痛转移无法承受的心理痛苦,短暂获得控制感。
如果发现孩子有伤害自己的苗头,家长的正确应对方式:
(1)理智对待不回避。切忌因愤怒而责怪孩子。帮助孩子认识到自伤只是一时的愉快和解脱。孩子自伤只是感觉一时的刺激和解脱。父母除了安抚孩子的情绪外,必须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的危害性。
(2)转变沟通的方式。鼓励孩子适当的表达诉求,了解孩子压力的来源,鼓励孩子适当的表达需求,不要催促或者打断,避免用责怪性强制方式回应孩子。
(3)引导宣泄情绪。通过运动旅行、倾诉交流等方式让孩子解除了自伤以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宣泄负面的情绪。
(4)寻找专业的心理帮助。及时寻找专业的力量介入引导。
最后也想告诉家长们,我们作为家长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是强迫者。
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让他们在压力下崩溃。我们应该用爱和耐心来陪伴孩子成长,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成长的道路上,失控并不可怕,但是需要我们真诚的反思、专业的力量以及在修复过程中给孩子一点点注入力量,只要我们用心去陪伴和引导,孩子一定能够走出困境,迎接属于他的美好未来!
素材来源:图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