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莲心学苑 】抑郁的孩子不停地玩手机是在装病吗?

时间:2025-07-18来源:莲心学苑点击:

前两天门诊接待了一位来自安阳的患者,他的妈妈满脸困惑地询问:“ 我家孩子每天有精力玩手机,甚至能熬夜打游戏到凌晨,怎么可能得了抑郁症?抑郁症不是应该什么都不想干吗?”


这位母亲的质疑,折射出许多人对抑郁症的误解。最终诊断结果显示,孩子确实处于中度抑郁状态.这让家长感到失望,却也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抑郁症患者与手机的关系,远比想象中复杂。

抑郁症≠完全丧失活力:手机是“最后的稻草”

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患者应该终日卧床、毫无兴趣,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抑郁症的核心是“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但表现形式因人而异。

比如,我曾接触过一位高二学生,白天在课堂上眼神空洞、沉默寡言,但晚上却会在游戏中与队友谈笑风生,父母以为他在“假装抑郁逃避学习”。


直到他自残后被送医,才意识到中度抑郁早已侵蚀他的内心。手机成了他“最后的稻草”——在游戏中获得的短暂愉悦,是他在现实痛苦中唯一能抓住的救命浮木。


手机使用背后的三大心理需求:逃避、连接、分散注意力。

抑郁症患者沉迷手机,往往源于三个深层心理动机:

01

逃避现实,用虚拟世界替代痛苦的现实

安阳的患者告诉我,每当手机屏幕亮起,他就能暂时忘记父母无休止的争吵、老师失望的眼神,甚至忘记自己“一事无成”的自我否定。

心理学研究指出,抑郁症患者的逃避行为并非懦弱,而是大脑在超负荷压力下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 就像一位大学生患者描述的:“刷短视频时,大脑会分泌一点多巴胺,让我感觉还活着,虽然这种‘活着’很短暂。”

02

缓解孤独感:在虚拟连接中寻找归属感

抑郁症患者常感到被世界隔离,而手机提供了“低成本社交”的可能。

一位15岁的女孩每天在社交平台发布绘画作品,虽然现实中无人关注,但网友的点赞和评论让她感到“被看见”。 

这种微弱的连接,成为她对抗孤独的重要力量。即使这种归属感是虚拟的,却可能成为她维持生存意志的关键纽带。

03

分散注意力:从负面情绪的漩涡中抽离

抑郁症患者脑中常充斥着自我否定、绝望等负面思维,手机成为“分心工具”。

比如,一位职场人士在焦虑发作时,会反复刷短视频或玩简单的小游戏,因为“机械的操作能让大脑暂时停止思考那些让人崩溃的问题”。

虽然这种缓解是暂时的,但对于无法承受持续痛苦的患者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喘息机会。


手机是双刃剑还是救命工具?关键在于“度”

手机对抑郁症患者而言,绝非单纯的“洪水猛兽”。适度使用手机,反而可能成为病情缓解的辅助手段:

它代表患者尚未完全自我封闭:愿意通过虚拟方式与外界保持微弱联系,比彻底切断社交更积极;

提供情绪调节的缓冲带:比如听舒缓音乐、观看治愈系视频,能暂时缓解焦虑;

为求助提供隐蔽通道:许多青少年通过心理咨询平台、匿名社群倾诉,避免了直接面对现实的社交压力。


然而,过度沉迷手机同样危险。当手机使用从“工具”异化为“精神鸦片”,


出现以下信号时需警惕:

● 昼夜颠倒,完全丧失正常生活规律;

● 拒绝现实社交,仅依赖虚拟互动;

● 因手机被没收出现极端情绪反应(如自伤、暴力对抗)。此时,手机已从“救命工具”沦为“病情加重催化剂”。


作为家长,与其简单粗暴地没收手机,不如尝试以下策略:

1.观察而非评判:

若孩子突然长时间使用手机,先留意是否有重大压力事件(如学业挫折、人际冲突),而非直接指责“沉迷”。

2. 共情式对话:

用“你最近是不是很累?玩手机能让你暂时放松吗?”替代“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机”。

3. 创造现实连接:

陪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哪怕只是安静地看他喜欢的视频),重建亲子间的安全纽带。

4. 专业干预并行:

若发现孩子情绪持续低落、自我封闭,及时寻求心理评估,同时允许手机作为过渡期的“缓冲工具”。


理解与接纳:比“没收手机”更有效的救赎

回到安阳患者的案例,经过多次沟通,母亲终于意识到:孩子熬夜打游戏并非“叛逆”,而是用这种方式对抗父母离异带来的巨大不安。

当她开始每天留出半小时和孩子“组队打游戏”,并温柔询问“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发生什么想和妈妈聊聊的事”时,孩子的笑容逐渐多了起来,手机使用时间也自然减少。

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温馨画面抑郁症患者的手机使用,是一面复杂的镜子,映照出他们挣扎求生、渴望被理解的真实状态。当父母能放下“拯救者”的高姿态,以共情的目光穿透屏幕冷光,看到的将不再是“堕落”,而是一个在黑暗中努力寻找光亮的灵魂。

你的接纳,远比手机更强大,是他最需要的心理充电宝。当现实中有永不崩塌的安全感时,他又何须执着于虚拟世界的微光呢?


素材来源: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