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浙江的妈妈经营着一家餐饮店,每天早出晚归非常辛苦,但是她觉得很充实。因为她有个引以为傲的女儿小云,小云从小不爱说话但是乖巧懂事,在当地重点初中的重点班级,还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就帮助妈妈做家务,妈妈每天回家都特别晚,这时候小云早就睡着了。
但是最近,小云隔三岔五让妈妈给老师打电话请假,不是胃疼就是头疼,老师也说小云成绩下降很多,上课魂不守舍的经常发呆,建议妈妈多和孩子沟通。
经过老师提醒,妈妈这才发现孩子小云总是沉默发呆,头发也没有以前浓密了,指甲边缘也被啃得参差不齐,到当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中度抑郁中度焦虑。
妈妈看到检查结果后感觉天都塌了,放在工作在家里陪着小云,小云的状态却并没有好转,头发大把大把的掉,脾气很暴躁,情绪不稳定,也无法去上学,一到学校症状会更明显。
小云吃了个月抗抑郁药物,情况却没有改善。笑云的妈妈通过网络找到了我们莲心学苑。
心理分析老师深入了解小云的成长环境后匹配了适合解决她们家庭问题的专家石老师。
石老师介入后帮家长深入剖析孩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家庭成员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一字一句教妈妈用正确的方式和小云沟通,妈妈也认真学习。
很快孩子也感受到了妈妈的努力,看到了妈妈的变化,小云的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脾气性格变得柔软,对妈妈也能说很多心里话,对于上学学习也不再恐惧。
还好有学校老师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还好有妈妈用心寻找解决方法,还好有石老师的耐心指导,让一个花季少女不再用极端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情绪,让一个家庭努力前进的同时更加注重成员内部心里交流。
我们会发现,小云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在紧张、焦虑时会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行为:揪头发、啃指甲,甚至掐自己。这些举动常常被误解为“不良习惯”,但背后的原因远比表面看起来更复杂。
行为背后的真相:
焦虑与压力的“身体化表达”
孩子紧张时伤害自己的行为,往往不是故意对抗或自我惩罚,而是焦虑情绪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身体化反应”。因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通过啃指甲、揪头发来释放焦虑。
孩子通过身体上的疼痛来转移注意力,或暂时缓解情绪过载的状态。这种“痛感”反而成为了一种心理上的“释放出口”。
为什么“道理”无效?
情绪与认知的鸿沟
很多家长已经尝试过安慰孩子“要坚强”“不要伤害自己”,但效果甚微。这是因为,孩子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情绪被看见和接纳”。
他们知道自己行为不对,但无法控制情绪驱动下的本能反应。家长的“说教式安慰”反而可能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甚至产生羞耻感,进而选择偷偷伤害自己,避免暴露内心的脆弱。
如何有效帮助孩子?
非暴力沟通四步法
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关键在于建立“情绪共鸣”而非“行为纠正”。推荐使用非暴力沟通的四步法:
1
描述事实(不带评判)
“妈妈最近看到你总是忍不住拔头发/咬手指……”
2
表达感受(聚焦情感)
“我特别心疼,也很担心。”
3
说明原因(连接情感与需求)
“因为我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
4
提出具体请求(替代行为)
“下次你感到压力和紧张时,可以试着捏这个小球,或者告诉我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想办法,好吗?”
支持而非控制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家长需保持耐心。以下原则尤为重要:
● 不指责、不强迫:避免用“你再这样我就生气”等威胁语言,这会加剧孩子的焦虑。
● 共情优先:例如说“看起来你现在很难受,需要妈妈帮忙吗?”而非“你怎么又这样了”。
● 关注日常压力源:观察孩子在学校、社交或家庭中的压力来源,共同寻找长期解决方案。
孩子紧张时的自伤行为,是无声的求救信号。他们需要的不是“被纠正”,而是“被理解”。
通过接纳情绪、提供替代工具和长期的支持,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更健康的压力管理方式。记住:每一次“伤害自己”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渴望被倾听的灵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唯有爱与耐心,才能让新习惯生根发芽。
素材来源: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