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莲心学苑】警惕青少年空心病,重建生命的意义与热情

时间:2025-07-28来源:莲心学苑点击:

北大心理学博士曾经指出,当一个人患上空心病时,常常会出现 “四无” 现象 —— 无目标、无动力、无感受、无意义。这是一种深层的精神困境,患者仿佛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感和内在的驱动力。

而在青少年群体中,空心病的具体表现更加令人担忧。首当其冲的就是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他们对书本知识毫无兴趣,觉得学习只是一种被迫的任务。除此之外,他们也没有其他明显的兴趣爱好,每天只是机械地拿着手机不断地刷着各种社交媒体或游戏,仿佛只有虚拟世界才能给他们带来一丝短暂的慰藉。然而,这种慰藉往往是虚幻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内心的空虚和迷茫。

这些青少年通常缺乏基本的生活动力,甚至在起床、吃饭这些日常琐事上都需要家长反复催促才能完成。他们的情绪波动极少,大多数时候眼神空洞,给人一种灵魂被抽空的感觉。

对外界的事物似乎都提不起兴趣,很少主动参与户外活动或社交聚会。一旦回到家,就立刻钻进自己的房间,拉上窗帘,躺在床上,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仿佛与世隔绝。


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把 “没意思”“我不行”“人生有什么意义” 这样的话语挂在嘴边。这些话语不仅仅是一种口头禅,更是他们内心真实感受的直接表达。他们在迷茫中挣扎,却找不到出路,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被 “空心病” 盯上呢?这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父母总是过度干涉和控制孩子,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却忽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想法,那么孩子就会逐渐失去自主性和创造力。

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生活被别人掌控,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这种被压抑的感觉会慢慢触发孩子大脑的倦怠机制,使他们放弃思考自己的爱好和梦想,失去行动的动力。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孩子还可能引发其他心理症结,如焦虑、抑郁、或躯体化现象等。

面对孩子出现的这种空心状态,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改变呢?

在情感方面,首先要接纳孩子的 “空心期”。当孩子出现懈怠、麻木的状态时,家长不要急于批评或鞭策,而是要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

可以带孩子做一些新鲜有趣的事情,比如一起去旅行、参加户外活动、学习新的技能等,让孩子在这些体验中找到乐趣和动力。同时,家长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感受,要多聆听孩子的喜好和想法。


在孩子愿意诉说时,要默默地倾听,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空间;在孩子愿意分享时,要积极地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和支持。

当父母愿意放下头脑里的 “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尊重,孩子就有能力去找回心里的 “想要”,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标。

此外,家长要欣赏孩子原有的闪光之处,并学会大声夸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特长,家长要多在生活中挖掘这些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比如,孩子在绘画方面有天赋,家长就可以多带孩子参观艺术展览,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作品;当孩子在体育方面表现出色时,家长可以为他们报名参加相关的训练营或比赛。



多看看性格背后好的一面,并进行鼓励,孩子在接受正向暗示的时候能产生强有力的心理效能,帮助他们更好走出怪圈。

在行动上,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做一些看似无用但却充满乐趣的小事。这些小事可能不会直接带来明显的收益,但却能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

比如,和孩子一起种花、养宠物、做手工、烹饪等。不要忽视小孩的每一个小小的想法,每一次的起心动念,都会强化前额叶和伏隔核的连接,而你带他们去做了,就能让孩子不断在行动中感受到愉悦感、成就感和价值感,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内核,拥有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帮助孩子摆脱空心病的困扰,需要家长从情感和行动两个方面共同努力。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中成长,才能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和目标,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灵。


素材来源: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