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莲心学苑】追星狂潮背后的青少年为什么这么“上头”

时间:2025-07-30来源:莲心学苑点击:

自从女儿被同学拉进饭圈,整个人都变了。为了给偶像打榜、买周边,省吃俭用不说,还偷偷刷我的信用卡,瞒着家人跑到外地看演唱会,已经花了好几万。她房间里贴满了偶像海报,堆满了各种周边产品,学习完全抛到了脑后。我们试图和她沟通,可她根本听不进去,一说就和我们吵架。现在家里天天鸡飞狗跳,我们都快崩溃了。

这是近日收到家长的咨询问题,近年来,演唱会数量的激增与青少年追星行为的狂热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现象。


根据公开数据,2023年国内演唱会数量显著回升,仅一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6.89万场,同比增95.42%;全年大型演唱会数量突破1000场,带动观演人次超600万至800万。

不少青少年为打榜、买周边、抢演唱会门票不惜省吃俭用、偷偷透支家长信用卡。陕西一高中生为偶像打榜花费数万元,购买限量周边堆积房间,严重影响家庭财务与亲子关系。



甚至为偶像与其他粉丝互撕、举报对立明星,出现网络暴力行为。法治日报报道指出,部分青少年因追星表现出规则意识淡薄、不良习性接受度高等问题。

追星背后,青少年在寻找什么?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充满矛盾与探索的阶段。他们渴望独立,却又依赖父母;渴望被认可,却又不确定自我价值。

01

自我认同的迷茫与投射需求

青春期是身份建构的关键阶段,青少年面临“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困惑。当现实中的自我认同受阻(如学业压力、社交挫折)时,他们倾向于通过“移情投射”将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寄托于明星。

明星的光环、成功与完美形象成为青少年自我期待的镜像,追星行为实质是借外部偶像补偿内在的不确定感。例如,为偶像打榜、购买周边等行为,本质是通过“与明星关联”获得虚拟的成就感,缓解自我价值缺失的焦虑。


02

从众心理与群体归属感驱动

青少年对社会归属的需求强烈,同龄群体的行为模式具有强大影响力。当追星成为同龄社交的“主流话题”时,个体为避免被孤立(如被视为“落伍”“另类”)会主动加入追星行列。


演唱会观演人次激增、网络粉丝群体互撕等现象,均反映了群体压力下的行为趋同。此外,加入粉丝社群能提供情感共鸣与集体行动的快感,如共同抢购门票、攻击对立粉丝,进一步强化了归属感。


03

情感补偿与亲子关系缺失

家庭情感支持的不足是重要诱因。若父母忙于工作或采用命令式教育,青少年在亲子互动中缺乏情感回应,便会转向明星寻求替代性情感满足。明星的公开表达、社交媒体互动被感知为“更温暖、更理想的关系模型”。


高中生透支信用卡购买周边,可能不仅是消费行为,更是通过物质占有填补情感空洞,用“与偶像的虚拟连接”对抗现实中的孤独。


04

压力释放与幻想满足机制

学业竞争、社会期待等压力下,追星成为逃避现实的“心理避风港”。青少年可通过沉浸于明星的完美世界暂时摆脱现实困境,演唱会、打榜活动带来的兴奋感与仪式感,形成短暂的情绪救赎。

此外,对明星的幻想如将其视为理想伴侣或人生导师提供了心理慰藉,缓解青春期对不确定未来的恐惧。



05

理想化投射与“光环效应”的扭曲


心理学中的“光环效应”使青少年将偶像过度美化,自动忽略其缺点,形成“粉丝滤镜”。这种认知偏差源于对完美的渴望:青少年将自身未实现的理想投射于明星,视其为无缺点的榜样。

当偶像被神化后,狂热行为成为维护幻想的手段。部分粉丝规则意识淡薄,源于将偶像利益置于社会规范之上,甚至将“为偶像对抗他人”视为“正义行为”。


06

自我效能感的替代性实现

青少年通过为偶像付出如应援、数据刷榜获得“我能影响他人/事件”的掌控感。当个人在现实中的行动效果微弱时,粉丝群体的集体行动成功赋予替代性成就感,强化“我有所作为”的信念。这种扭曲的自我效能感易导致行为失控。

青少年狂热追星是多重心理需求的扭曲表达:自我认同的迷茫、群体归属的压力、情感缺失的补偿、现实压力的逃避、理想化幻想的维持,以及替代性成就感的追求。


若缺乏正确引导,这些心理动因易被商业化运作与网络极端文化放大,演变为非理性的消费与攻击行为。

因此,需通过家庭教育的情感补充、价值观引导,以及社会层面的规范约束,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追星边界,将偶像崇拜转化为正向成长的动力。


素材来源: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